currentInnerTitle

石里克[1882,1936],哲学家、物理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普通认识论》。出生于柏林的富人家庭。发表的论文涉及物理学、逻辑学、知识论、美学、科学哲学等领域。
1922年,参加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组织定期聚会讨论科学和哲学的社团,后成为维也纳学派;同年维特根斯坦发表《逻辑哲学论》。
澄清命题的逻辑意义乃是一般哲学的任务。“被空间所分开的事件的同时性”,这个命题目前的实验只有光信号和相对论来说明,其他的物理学所允许的方法做不到,因而如果说除了这种借光信号确定的同时性之外,还有一种“实在的”、“哲学上的同时性”,这种同时性与一切可观察的信号完全无关,这样的说法不可证明,因而无所言说。
石里克把知识和体验作了严格区别,认为知识通过概念和命题表示现象的形式和结构,并具有符号和关系的性质,因而是可以表达和交流的;体验或直观所涉及的是给与的内容,因而是私自的、不可表达和交流的。在他看来,形而上学问题是由于混淆了知识与体验的区别而产生的。
哲学不是科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确定和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则使命题得到证实。他反对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看法,认为一个命题决不可能同时既是综合的,又是先天的,科学命题只有作为重言式的分析命题和作为经验陈述的综合命题两种。他指出,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描述使它成为真命题或成为假命题的条件,也就是陈述证实(或否证)它的方法。因此,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按照他的这个意义标准,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在给与中试验并指出其经验意义的问题。在石里克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整个争论是毫无意义的争论。他强调,凡是在原则上不可证实的陈述,就是应当排除的形而上学陈述。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由于不可能完全被证实,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命题,而是指导人们作出预测的规则。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最终的基础,就是那些描述此时此地知觉并与一定手势相联系的基本命题。


自然,指的是一切实在的东西,是一切时间和空间确定的东西。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对象都具有时间-空间性,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图像式世界模型不正确:最小元素表现为视觉和触觉的粒子是不可能的;模型依赖电动力学特性,这看不见也无法想象;模型的时空结构与现代物理理论不符合。
认识自然分2步:描述自然,即建立各种事实,要用词或符号描述事实是如何由要素组成的。说明,将某个符号(概念)用另一个符号替代。随着知识的进步,描述自然所需要的概念数量逐渐减少,宇宙的多样性还原为单一的原理。
要理解命题的意义,只能通过考察其真实性是如何确立起来的。自然科学能用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和实现,即某些确定的操作。
假定自然定律是不变的,由它所定义的概念能在任何时候重新构造出来。
要确定长度,需要2个拓扑条件和3个度量条件,拓扑条件是1)2条线什么时候被认为是相等的;2)较大、较小应该被理解为什么。度量条件是1)数字0应放在什么地方;2)数字1应放在什么地方;3)其他的数字次序如何排列。
长度唯一地取决于重合关系。
所有空间性的命题只涉及物体的行为,从不涉及“空间”本身。空间命题具有相对性,例如假设世界上所有的物体大小以同样的比例发生变化,世界不会产生可以感知的差别。
借助于任意的几何,就能描述世界。
牛顿认为几何是“物理中建立和决定度量的技术”;爱因斯坦认为几何是“刚体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的理论”。
说所有对象都参与空间变形是无意义的。常量是通过建立各种重合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这种联系涉及重合的同时发生。观察不产生另外的常量或自然律,假定的变化只是变换了一种说法。因而对自然的描述只是时空性的重合关系问题。
对于任意的运动,没有占优势的坐标系。
只与物体位形有关的度量(即引力度量),恰好和惯性度量相等。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微分定量。粒子的运动只依赖于其直接邻域内存在的可测量的关系,这种可测关系间接受世界位形的制约。
利用周期运动的概念,利用空间的度量描述时间的度量。
句子A加上约定B可能和句子C加上约定D代表着同样的命题。
空间性和时间性的量值,仅仅是从重合概念中构造出来的。对遥远事件的时间次序只能借助信号来决定,相当于同时性的定义。信号速度有上界。自然律的构述只包含可观测量。类空和类时这两种次序是绝对的。不存在更优的参考系。世界不是由实体,而是由有次序的事件体系构成。光速对于时空秩序来说是根本性的,在光速之上建立起因果次序。
观察到的结果都是连续的结果,若一个事件依赖于一定时空距离的另一个事件,则这2个事件之间存在一些依赖于这2个事件的事件。即“场方程”。需要认可休谟认为的在事件之间寻找因果链是无意义的,否则,说将来决定过去还是过去决定将来是一样的。
不能严格证明概率为真的,因为不能在无限多事件上应用。熵定律是概率定律。时间间隔越长,世上出现向熵减少的方向进行的过程的可能性越大。
经典物理学中使用的概念的结构基础是重合关系。观察和自然的客观描述,需要先确定什么是观察过程,什么是被观察过程,在一定限度内是任意的。不可能有完全精确的观察。不能通过测量精确确定一个系统的状态。这种确定是因果原理的先决条件,因而科学应该放弃因果原理,只满足于概率性的预测。科学不再具有决定论的特性。
威廉·鲁认为,物体具有下列性质可称为生命: 1)新陈代谢,物质被吸收、同化、异化、分离; 2)生长; 3)主动的运动,包括应激性的概念; 4)繁殖; 5)遗传,亲代与子代具有一致性。
有机体的终极目标是个体与种族的保持。工具的目的在于其本身之外,有机体的目的在有机体本身之内,而且在于其本身的保持。
马赫抛弃因果概念代之以“函数的”依赖关系,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自然律是单纯的公式,描述自然的实际行动,而不是规定自然应当成为的模样。
原子论:自然中质的差别,被数值的、可想像的、量的测定所替代。把原子认为是刚性的充满空间的结构物,面对碰撞问题时就有问题。
涡环在任何流体中可能存在,亥姆霍兹解出了欧拉的涡环方程,在理想的无摩擦的液体中,涡环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一旦产生,就要永远存在。可以移动、变形、互相影响等。
过程不可逆性和时间单向性是一回事。




Back to mainpage